資料來源:吳榮順, 2000 ,〈台灣原住民音樂〉,《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 213-215 。  

 

各位看倌~

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網站內

也有關於賽夏族的音樂及故事唷!

有時間可以聽聽不一樣的音樂故事喔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賽夏族可分為大隘群 ( 北賽夏 ) 及東河群 ( 南賽夏 ) ,

但因受到鄰近泰雅族及客家族群文化影響,其語言已逐漸失傳,連帶影響了「矮靈祭」中祭歌的傳承。

「矮靈祭」 (Pastaai) 是賽夏族特有的祭典,緣起於古代一支矮人族「大隘」 (Taai) 相傳。

「大隘」住在一個名為 mailaara( 今新竹五峰鄉某山洞內 ) 之地,身材矮小卻力大無比,動作敏捷,頭腦靈活。

大隘常往來於賽夏族部落,教導族人耕種、治病、編織,傳授豆姓家族祭典儀式及曆法。為表感謝,賽夏族人也常在秋收後備妥酒肉、糯米糕等食物宴請矮人。

可惜矮人喜好女色,常侵擾賽夏女性,賽夏人懼於矮人的力量而長期忍氣吞聲。

某年豐收宴時,一位賽夏族青年撞見矮人正在調戲自己的妹妹,憤怒之餘潛進矮人的洞穴,將矮人平時喜歡上去乘涼、玩樂的一棵大樹砍得幾乎斷裂,

當赴宴的矮人酒酣耳熱歸來,集體攀上樹時,樹幹應聲而斷,矮人們也全部跌落溪谷而亡。

一對矮人老夫婦因動作緩慢而逃過一劫,兩人忿恨地往東方逃去,同時向賽夏族人咀咒五穀不豐、族人死亡。

從此,族人果然遭受了災禍,認為矮人的咀咒應驗了,為了贖罪與祈禱農作豐收、諸事順利,族人便定期舉行「矮靈祭」 (Pas-taai) 。

傳統上,矮靈祭每年固定舉行,但日治時期被改成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

祭期長達一個月,由朱姓家族主祭,儀式分為祭前禮節、正式儀節、祭後儀節三部份。

祭前儀節從一個月前開始,可以開始練習祭歌及結芒計日 ; 正式儀節分為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靈五段,莊嚴隆重的儀式在夜間舉行,十五節祭歌徹夜吟唱 ; 祭後儀節重在分享與同歡。

如今,南、北賽夏仍依著日治以後的形式定期舉行矮靈祭,兩地的日期會錯開一日,讓彼此可以互訪聯繫族裔的情誼。

 

音樂內容與特色

賽夏族的音樂以歌樂為主,過去也曾經使用過弓琴、口簧琴之類的樂器,台灣光復後已經完全消失殆盡。

歌樂的部份是以單音民歌的演唱與領唱加答腔齊唱的兩種方式為典型的賽夏族民歌演唱法,日據時代還保有兩聲部平行四度及平行五度的平行調唱法 (organum)( 參見黑澤隆朝之台灣高砂族的音樂 ) ,但如今賽夏族人也已全然忘記。

由於矮靈族祭儀的定期舉行及嚴格的禁忌規範,原來頗為豐富的賽夏民歌,目前只剩整套的「矮靈祭歌」仍流傳在賽夏族聚落之中,其他傳統民歌的數量則已所剩無幾。
賽夏族民歌的特點是「緩慢」,莊嚴而吟誦式的曲子最多,除此之外歌詞有規律或有技巧的反覆,也是它的特點。

例如童謠歌詞的安排,經常是 ABBCCDDE ……依此疊字的形態唱下去,這種取前句的尾做後句的頭,而且也以歌詞之反覆作為音樂的反覆結構,無論在短小的童謠遊戲歌或祭典吟誦歌中都很常見。
賽夏族音樂中使用的音階系統與鄰近的泰雅本族音樂系統大同小異,也就是以相對音高 Mi 、 Sol 、 La 完全四度形成的三聲音階 (Tetrachored) 為主要音階結構,然後在這個系統之上或之下作些微的變化。

矮靈祭歌共有十五章,配合著祭儀的進行演唱,在正式祭典期間歌必伴舞。基本上,舞步有五種,得視每章歌詞而定。祭儀到某一階段,必唱某一章祭歌。


賽夏族矮靈祭歌歌名,異於一般民歌的取名。十五章的祭歌都以草木名來命名,意為賽夏族各姓氏 (Sinlaho) 不同之代表。包括楓樹 (Lara) 、李樹 (Arim) 、省藤 (owai) 、箭竹 (Bowo) 、苦苓樹 (Bayans) 等等替代歌名,極具深遠之涵意。
祭歌的歌詞部份可分成有意義的歌詞及無意義的歌詞。賽夏族矮靈祭祭歌形式構成,完全是視歌詞本身的節數、句形之組成而定。因此,樂段中的樂句多寡或樂句的長短全以配合歌詞為主。

例如祭歌的第一首至第十三首均由前面的四個樂句與後面三個樂句所構成,第十四及第十五首是由兩個樂句的反覆所構成的旋律為基本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阿傲 的頭像
    艾阿傲

    艾阿傲的隨想說說

    艾阿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